這禮拜的小seminar其實是邁入了一個新階段,不同於上學期延續到這學期----共同閱讀《自然經濟體系》並且穿插各人分享研究進度----的讀書會形式,在結束《自然經濟體系》的閱讀後(雖然有點不是那麼的完整,但也頗差強人意的完成了一項任務),小seminar的基本成員做了一次正式的密商協議(?)決定將方式稍做調整,畢竟大家也開始漸漸感到時間上的壓力,並且要找到可以那麼共同相關、又不造成額外負擔的基礎閱讀書目也變得不是那麼容易(可見《自然經濟體系》對生態系的研究生來說是多麼必要而難得的基礎文本)。因應現實,小seminar的方式調整為主題式的分享,各週由不同人帶領分享其研究領域中緊叩「生態」這個關鍵詞的相關主題。
這樣的交流,其實也是恰巧應對於《自然經濟體系》閱讀後的一個延續討論,Worster在《自然經濟體系》的最後留下了一個惶惶惑惑的結尾,當被視為真理的科學對於「我們該如何在自然中自處」這件事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時,當我們發現生態科學的理論背後其實不過是人類思維在當時代背景下聯想隱喻生發的產物,以「生態科學」理論為基礎思考的「生態學」其實應該往後退一步,細審「科學」視角的可能性範圍和侷限止於何處,生態問題、生態危機用這樣的眼光足夠解釋和解決嗎?至少對Worster這樣慣於以科學為真理標準的現代人來說已經開始感到混沌茫然,生活世界的準則安在?唯物實證式的眼光看不到的是什麼?
接下來的讀書會開放給各領域的主題帶領討論和分享,展開生態科學以外的眼光和視角,或許當我們換種角度、換個眼光看世界,更能夠看出「自然與人」之間最為細緻而真實的關係。
尊重生命:一個自相矛盾的口號或富有深意的信念?
-
*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 *
*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歌羅西書〉1:20) *
「尊重生命」在台灣並不是一個教人陌生的詞彙,相反的,它常常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人們經常隨口便將「尊重生命」掛在嘴邊,以之為提醒、教導或勸誡。而就因為人們對它太習以為常了,因此也...
12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