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2日 星期五

學術研究的意義

回應品潔:

你引的陳正祥這段話,「一切學的學術界都是人為的,所以我們不必斤斤計較學科的定義,也不必限制學者的研究範圍,或排斥他人的見解。時代的需要與個人的志趣,應為知識或科學自然發展最佳的領導。如果我們再繼續爭辯地理學的定義或研究範圍,真是無謂的浪費」。

這句話我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學術都是人為」這是廢話,並且也不是因為學術都是人為,我們就不需要斤斤計較學科的定義。就是因為學術都是人為,並且他是持以一種特殊的「人為的視角」在研究 ,企圖去認識世界的普遍真理,我們才要嚴謹而認真的看待這種「人為」。

每一種「學科」都是有其學術傳統的,持有特定認識世界的方法與角度,他存在悠長的歷史,並不斷有學者認同、批判、進退更迭來促成一個學門的發展。這樣學門的發展也不一定就會限制「研究領域」,他可能減縮也可能拓展他的「研究領域」,可能有新興的學門從他之中發展,並且研究觀點或方法特殊到另立一個學門。但是,這一個獨立的新興學門,一來無法否定傳統學門給他的影響;二來他也必定是對傳統學門有一定的瞭解 ,才會覺得這樣的視角不足以為讓他去探求真理的工具,他才提出批判與改進。這可能促成這一個傳統學門的大變革,也可能促成另立門戶新學門的興起,但是前提必然是對於傳統的學門深刻理解,他所反省提出的革新、創見,其有效性才成其可能。

我不懂這位陳先生既然「不需要斤斤計較學科的定義」那他何必堅持要做學術研究?每一門學術研究都有接受其學科訓練的嚴謹性,沒有接受學門訓練 ,充其量只能作作門外的泛泛之論,並且一個學術研究者即便他企圖提出一個新學門,他對他要推翻的傳統學門沒有瞭解 ,這種無著力點的推翻或革命是不可能的。段義孚如何能是「人文主義地理學」的開山祖師?他也是從一個扎實的實證主義的空間地理科學訓練中成長起來的,因而感到空間地理科學所言之空間認識之蒼白貧乏,他理解這門學科對世界認識的不足與限制,才從而提出與之切入視角不同的人文地理學。而他在發展這種觀點視角時,他需要借用諸多人類學、空間地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哲學、現象學的研究資料與方法,因為這樣「人文地理學」就是跨領域學科嗎?不,我們可以從他的發展歷史看得很清楚,他是自成一個新興學門。需要藉助許多學科的研究資料、或研究方法不代表就是跨領域的整合,而是一種幫助他成就一個新學門的研究方法、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他是在學門間在探詢出一個新學門、一個新的切入視角、一個旁人還未使用過的新眼光來認識世界。

我們在視力有問題時,需要尋求眼科醫生的幫助,我們是作完驗光、量完近視度數就立刻據此配一副新眼鏡嗎?不是,我們還是需要在當場試帶各種相近度數的鏡片來測試和調整,以求出一個最適合我們的度數的眼鏡,即便新眼鏡配好交到我們手上開始使用了,還是有可能會有不適應、看不清楚、頭暈等等現象,我們就必須再繼續去尋求一副最適合我們的眼鏡。我認為一個研究者在選擇他要進入的學門,就像在尋求一副能讓他清楚地看世界的眼鏡。但是以一個人或一個學門的認識能力、觀看視野,總是片面的、部分的而無法是整全的。人如此渺小,認識世界如何可能? 除非透過其他人,與其他人的資訊、思想上的交流溝通,人的認識可以不斷的被拓展。

我認為學門間的狀況就可以類比於個人的認識世界。跨領域應增進的是是學門與學門間的交流溝通 ,每個研究者應當自我意識到研究是一種嚴謹的認識世界、尋求真理的方式,當他這樣的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研究者的責任時,他就應該跨出學門去和其他學門作深入而基本的思想的討論和溝通 。跨領域是一種尋求對於各學門相互分有的共通思想的聯繫與討論,也就是說使各學門的片面研究能藉由一個趨向真理的世界觀聯合起來,形成一個趨向真理的對世界的認識,這樣的「跨領域」整合決不是單一個學門所能承擔的,而是所有學門持續的溝通和合作。

我同意陳先生說「不必限制學者的研究範圍,或排斥他人的見解。」因為研究者本來就不應當劃地自限。但是,「如果我們再繼續爭辯地理學的定義或研究範圍,真是無謂的浪費」不不不,這種爭辯不會是浪費,只要爭辯者是以一種企圖去瞭解和廓清認識的前提去爭辯。沒有對傳統的認識,就沒有開創新路的可能。

以上是我對陳先生這句話的批判,不過我不大認識他,不曉得他說這種話的脈絡是什麼?

2008年2月21日 星期四

「跨領域」的迷思

這是昨天我在品潔的報告中提出的疑問,並且也是最近我一直在反省的事情,因為生態系很慣常的說生態學是一門「跨領域」的學門。我們就很慣習的認為自己的研究都是所謂的「跨領域」研究,這不只是品潔的想法,我以前其實也有同樣的想法。

但是我最近越反省就越覺得,真正的要做「跨領域」研究者,就必須對他所跨的學門有深刻的認識和鑽研,因為他要做「跨領域」研究,必然是要提出他所要跨越的這數個學門所無法提供的研究視角,如若他對這些學門的學術傳統、研究方法、思考模式沒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即便他提出一個他自認是「跨領域」的研究觀點,如若他的切入視角沒有特殊到自成一個典範,而其實只是和某個學門之下的某個支派的研究方法沒有兩樣、換湯不換藥,那他的「跨領域研究」就既不會被學術界承認 ,並且在實質上也不是一個真正的「跨領域」研究。

而且,我越來越不喜歡「跨領域」這個名稱的濫用。一來,實際上這樣子提出新的研究視角也不是「跨領域」,我到覺得不如說是一種新學門的發生,在看世界、研究世界的方式上多了一個新視角、新觀點,或說多了一種「分工」。分工趨細沒什麼不好,因為分工其實都是預設了整合,只是研究者自身或他的學術傳統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已。一個鑽研於精細專門的研究者,可以提供他的視角內可視部分,準確地對事物的描摩和廓清,而若他也同時清楚自己的研究視角,在整個對於世界的認識中是佔有在什麼樣的位置,他的研究的基礎思考不會侷限在學門內僵化的典範模式中(例如演化論之於生物科學研究)。他的研究反省可以更深刻,他的鑽研也能理得更清楚,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研究在整個世界認識中的位置,他就不會輕易跟從僵化的學門傳統,他的世界觀若趨向真理,他的研究必然會跟隨趨向真理的脈絡而更具真理性。

二來,有些說自己在做「跨領域」的研究者,常常因為不同學門的研究對象具有同一性,當他涉入對同一個對象做研究,而他的研究方法又不太同於這些傳統學門(但常常要藉助從這些被跨學門中的許多知識),誤以為這就是所謂的「跨領域」的研究。這常常是「新領域」研究的肇端 ,但完全說不上是「跨領域」的研究。舉例來說,我對同一棵樹,可以做植物分類學、植物型態、植物生理學等等的各種研究,但若我要做一種不同於這些傳統學門但仍需要分類學、型態學、生理學知識的「植物生態學」的研究,那是不是植物生態學就是綜跨上述這些學門的「跨領域」研究呢?不是,並不是,生態學確實需要這些學門提供的知識,但是它的研究方向是對這棵樹另一個面向的瞭解和鑽研,它是一種新的看「同一棵樹」的方式和角度,所以與其說「跨領域」研究,不如說是「新領域」的拓展。

「跨領域」、「學門整合」是要整合什麼?不是把所有的學門都兜在一起就叫整合,「整合」是整合「研究者」的思考,讓不同學門的研究者間有交流、溝通、討論,使得那個最基礎的思考模式(世界觀、形上學思考)藉由學門間不斷的溝通、討論而能趨向真理。並且要說真的「跨領域」,其實哲學從古至今都是學問之王,這個「跨領域」的頭銜當之無愧。但是與其肆意高舉「跨領域」的主張,不如實質上的多多增進不同領域研究者間的交流溝通吧!學門間的不相聞問和習慣性的互相漠視,已是長久以來為人詬病的積習。多一點瞭解、多一點溝通討論,畢竟彼此都是在世界中以一種追求真理的學術研究者的身份在做研究,相互的瞭解與討論最根本的問題、世界觀、形上學思考,這才是「跨領域」或說「整合領域」的真正精神吧?

<讀書會>2、3月的小seminar



年假期才過一個星期,小seminar的活動就又如火如荼的展開了,接下來的行程依然精彩可期,而為因應海報升級成A3大小,再加上放在blog必須縮圖的關係,所以將2、3月的行程於底下臚列:

2月13日
《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思想史 Nature’s Economy-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第十章:地圖上的詞~第十二章:跟在犁後的塵土 ╱ 導讀者:鄒睿怡

2月20日
新竹的區域開發看仙腳石海岸林的變遷 ╱ 分享者:陳品潔

2月27日
《深層素食主義 》╱ 分享者:李怡嬋

3月05日
歌德哲學思想啟發的人智學教育 ╱ 分享者:鄭麗蓉

3月12日
《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思想史 Nature’s Economy-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第十三章:一種猛獸的價值~第十五章:相互依存宣言 ╱ 導讀者:鄒睿怡

3月12日
有機農法實行者的環境態度 ╱ 分享者:陳睿琳

3月26日
《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思想史 Nature’s Economy-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第十六章:拯救這個星球~第十七章:令人不安的自然 ╱ 導讀者:鄒睿怡

海報設計二三事

關於本次的海報設計,靈感依舊得自《自然的經濟體系》內容,特別是在克萊門茨(Frederic E. Clements)提出頂級群落(climax community)的概念時,即面對到頂級群落中並不見容於「高度的人類文化」的矛盾,從而衍伸出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人類-這個特別的物種-的問題。

這就如同「生態╱家(oikos)」中無法排除「人(i,會用I來指自己的,也只有人類而已)」一樣,而數百、數十年來的生態問題即在於究竟人要以什麼樣的方式、態度來進入生態體系-這個大家庭裡。在這思考光譜的一個極端上,某些生態學者繼承了John Howard Moore「將人視為最可鄙卑鄙的動物」的思想,激進地認為「若人類從地球上消失,將會是地球的一件喜事」,但這樣的想法大多被環境運動者拿來作為茶餘飯後自嘲的說法,因為它只看到了人性中令人失望的一面,而忽略了那美善的部份。

正因為還有希望、也應該積極地看待與解決問題,所以在把i放入Oikos的過程中,總免不了衝突與摩擦-那是價值觀與價值觀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人性與人性之間的摩擦,對此我們將要付出極大的耐心與毅力,因為在處處缺乏基礎的台灣,那將會是一件漫長的復建工程…。

眼看著小seminar逐漸走到約莫第八個月,雖然表面上的進展不是很快,但我仍能感覺到這其中有對大環境的一點一滴的影響與改變:半年多來,我們建立了一個可以友善並認真溝通的學習環境,它同時也是一個進行學術與技術交流的平台;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是進一步地打破了研究室與研究室之間、研究主題與研究主題之間的藩籬,雖然規模超小,但進行討論時可是活力十足,期望我們有機會迎接小seminar的一歲生日,也盼望有天它能成為生態所裡的小小傳統…。

2008年2月17日 星期日

<書籍分享>生態與民族

圖書目錄

1. 賴品超 對話中的生態神學
2. 詹姆斯·拿殊 愛作為生態的公義──權利與責任
(James A. Nash, “Love as ecological justic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Loving Nature: Ecological Integrity and Christian Responsibility)

一、公義的《聖經》根據
二、愛與公義
三、公義的意思
四、權利與公義
五、人類的環境權利
六、生物的權利

3. 約翰·柯布 更正教神學與深層生態學
4. 蘿特 生態女性主義
5. 陳家富 蒂利希早期的自然神學
6. 鄧紹光 潘霍華神學中的生態意涵
7. 劉皓明 幽冥之旅
8. 許茨 評宗教改革運動的基礎
9. 奧特 教派的還是普世的基督教?
10. 林國基 無中生有的創世論和社會契約論
11. 耶利內克 國家理論中的亞當
12. 施特勞斯 《創世記》釋義
13. 周圍 從語言的神授人本之辯看赫爾德的多元論身份
14. 陳建洪 希特勒旗下的神學家和現代危機

心得

我是被目錄的「愛作為生態的公義」這行字所吸引。目前靜宜沒這本書,英文版只有中原大學及亞馬遜有,網路上沒有電子檔,我會印一份放在2樓供大家參考。
我作一點節錄,大家參考看看。

節錄

氣急敗壞地說關於管家或支配權,這是不足夠的,除非我們更清晰地理解到,這些角色包含什麼道德上的責任,或更確切地說,這些角色恰當地包含我們的責任。所以,這章所掙扎的問題是在生態的背景下以愛作為公義的意義。

基督教對生態問題的回應應該從《聖經》支持公義的亮光下發展出來。

正如一般的愛,這裡沒有什麼內在的理由去禁止將《聖經》的公義概念擴展至人類與其他生物的關係上。

上帝與被解放的人們之間的約……是被理解為在上帝的律法中關於正確關係的部分之內。這無可商議的約是作為在人與神之間的一個忠誠的紐帶(bond of fidelity)。……在約的亮光之下去認識上帝,就是實行公義,這是守約的忠誠。

基督以人的類的需要的樣式和在被褫奪權利、乞求公義及憐憫的回應的背景中,來到我們中間。忽略那被褫奪者就是拒絕基督。個人及國家將根據他們對「一無所有者」(have-nots)的照顧而審判。

上帝統治來臨的好消息,並非只是作為一個對我們的終極命運的預告,它是一個對道德責任的定義。我們被召喚去依照上帝的新天新地的模式去塑造現在。……(更多內容請洽2樓)

圖書簡介

生態與環保的問題,業已受到當代西方學術界的重要關注,而生態神學也是當代西方神學中的一個重要神學運動。 在漢語人文及社會學界,對生態問題的關注更是有增無減,而對來自宗教/神學界的討論,也是日見開放。 本書收錄了中外許多學者關於生態、宗教、民族等方面的相關文章。 隨著生態與環保問題逐漸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一個焦點,越來越多的宗教界人士及宗教研究者開始關注宗教對生態關懷等方面的問題。 本書圍繞著生態神學這一主題,提出了許多有利於促進宗教與生態發展的觀點。

作者簡介

王曉朝: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全國宗教學學會理事,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楊熙楠: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總監,陝西師範大學宗教研究中心顧問,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文化學刊學術委員,歷代基督教學術文庫策劃。

工商服務

這個欄位歡迎有興趣聯播Blog的同學提供來源,請寄信到greenlost[a]gmail.com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文章。

Blog聯播

  • 《Heimat – Eine deutsche Chronik》(1984):2. 家園的韌性 - 雖然家園有其脆弱性,但家園卻也具有驚人的韌性。《Heimat》裡的重要場景Schabbach正是一個具有這種驚人韌性的家園,它乃是長期地維持著人與人之間穩定的感情和交往。但這並不是說它是一個完美的家園,不是,人性的弱點依然遍佈在這個家園裡,但值得一提的是,Schabbach卻具有一種包容力,能夠讓人與人之間彼此...
    9 年前
  • 選擇 - 我可以選擇, 繼續沮喪消沉,在自己的感覺中陰沉度日..... 或者, 不管自己的任何感受,相信基督的話, 學習保羅,努力向前,忘記背後.... 要顧及自己的感受是一種太習慣的習慣, 若不努力學習克制, 我會越來越自私..... 妳還可以選擇, 在基督再來以前,妳還有機會可以悔改...... ...
    11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