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ology 目的論
節錄自劍橋哲學辭典
哲學的學說,主張自然界的所有事物,或者至少是有意向的行為者(intentional agents),是目的取向的(goal-directed)或是在功能上是有組織的。
柏拉圖(Plato)首先提出,自然界的結構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去理解,也就是把它比擬為一個有意向性的行為者之行為,即「外在的目的論」(external teleology)。……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賦予自然本身以目的──「內在目的論」(internal teleology)。每種東西具有它自身的最終原因,而實體(entities)是如此地構成,以至於它們傾向於實現這個目標。……
自然神論者(natural theologians)把這兩種目的論觀點結合在一起,參照一個至善、全知、全能的上帝之意向,去解釋所有的現象。上帝是如此構造這個世界以至於每一個存在物都被賦予傾向,去實現上帝給它自己的本性。
達爾文(Darwin)已非目的論的方式,去解釋生物界的目的論特徵。演化過程本身並非有目的的,但它導致了有機的組織系統和有目的的行為者。
……行為主義者曾經企圖消除目的論的這個最後殘跡。正如天擇使歸因於生物的目標變成多餘,用行為的結果這種語詞來說明行為的選擇,是被設計用來使得任何指涉人類的意向變成沒有必要。
尊重生命:一個自相矛盾的口號或富有深意的信念?
-
*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 *
*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歌羅西書〉1:20) *
「尊重生命」在台灣並不是一個教人陌生的詞彙,相反的,它常常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人們經常隨口便將「尊重生命」掛在嘴邊,以之為提醒、教導或勸誡。而就因為人們對它太習以為常了,因此也...
12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