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return to term--Darwinism 達爾文主義

Darwinism 達爾文主義
節錄自劍橋哲學辭典

這種觀點認為,生物學上的物種(species)主要是經由偶然的變異(variation)和天擇(natural selection)而演化(evolve)。

儘管在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82)之前,就有好幾位重要的科學家提出物種演化的觀點,並且提出了演化的機制(mechanisms);但是,達爾文是第一個以充分的細節來陳述它的機制,並提供適當的經驗基礎的人。

雖然達爾文偏好修飾(modification)去談繼承(descent),但「演化」(evolution)這個術語卻很快被歸結為他的理論特色。根據達爾文的觀點,有機體的變異關係到它們的特徵。……

達爾文把(這些)變異稱為偶然性(chance),並不是因為他認為這些變異就任何意義而言都是「沒有原因的」(uncaused),而是拒絕像拉馬克(Lamarck)所說的,一個有機體它可能需要的變異跟它所獲得的變異,兩者之間具有任何普遍的關聯。

反之,有機體的相續世代以較為迂迴的方式,去適應它們的環境。變異發生在各方面。碰巧獲得存活(survive)與生存所必需之特徵的有機體,就增值了。那些沒有獲得這些特徵的有機體,不是死亡就是留下較少的後代。


在達爾文之前,適應是指一個有機體適應它所處的環境之任何特性。在達爾文之後,適應這個詞就被限制在僅僅意指經由天擇而引發的那些有用的特性。……

達爾文認為,由於有機體是整體的系統,因此適應必須經由無數的小的變異之累積而產生。結果,演化是逐漸的。

達爾文自己無法確定,進步的生物演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有機體在相繼的世代中,必然變得越來越適應它們所處的環境,然而,如同有機體適應它們的環境,環境有可能以同樣快的速度改變。

因此,達爾文的演化論也許是目標取向,但不同的物種追求不同的目標,而這些目標是持續在改變的。


……達爾文的反對者主張,每一個物種有它自己的變異範圍。天擇或許會使某一物種的有機體偏向一個特別的方向,但由於一個物種的變異有其限制,因此額外的改變將會變得較為困難。

區隔物種之間的鴻溝或許是狹窄的,但是,要跳過這個深溝,某些特殊的機制是必須的。

由於生物演化的信念,在達爾文於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Origin of Species)的十年間或稍後變得廣泛流行,一般傾向於認為,是達爾文的演化觀點變得流行起來。從這個事實當中,我們無法進一步推衍。

達爾文同時代的人發現他的理論過於唯物主義和過於偶然性,因為沒有超自然的或目的論的力量影響演化的發展。……

沒有留言:

工商服務

這個欄位歡迎有興趣聯播Blog的同學提供來源,請寄信到greenlost[a]gmail.com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文章。

Blog聯播

  • 《Heimat – Eine deutsche Chronik》(1984):2. 家園的韌性 - 雖然家園有其脆弱性,但家園卻也具有驚人的韌性。《Heimat》裡的重要場景Schabbach正是一個具有這種驚人韌性的家園,它乃是長期地維持著人與人之間穩定的感情和交往。但這並不是說它是一個完美的家園,不是,人性的弱點依然遍佈在這個家園裡,但值得一提的是,Schabbach卻具有一種包容力,能夠讓人與人之間彼此...
    10 年前
  • 選擇 - 我可以選擇, 繼續沮喪消沉,在自己的感覺中陰沉度日..... 或者, 不管自己的任何感受,相信基督的話, 學習保羅,努力向前,忘記背後.... 要顧及自己的感受是一種太習慣的習慣, 若不努力學習克制, 我會越來越自私..... 妳還可以選擇, 在基督再來以前,妳還有機會可以悔改...... ...
    12 年前